第二天,头痛欲裂的王元直到下午才起床,一直休息了好几天才缓过来。此后,王元继续以前的生活,每天去老师家里学习,五月就这样过去了。
六月初,朝廷加开恩科的消息终于到了青州,仁庆十五年的乡试定在八月二十号,现在距离开考还有不到三个月了,王元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鸡鸣而起,熬夜看书,成了常态,用王元的话说,以前高考的时候也没有这样辛苦。
看着相公日渐消瘦的脸庞,春莲变着花样给他补充营养,除了三餐之外,还给他加了夜宵,深怕在自己的相公累坏了。
村里知道王元要去参加乡试之后,更加把他当宝贝似的供着,村里包括家里一切的事情都不用王元参加,包括王元夏收之后不中黍,特意开出来的那几亩水稻,也有人来替他料理,全力支持他考试,不仅这样村里还隔三差五的去河里捞些鱼来送给春莲,让他做给王元补脑子。并且告诫自己的孩子,不要去王元家附近玩耍,以防打扰他看书。
就这样在高度紧张中,时间来到了七月底,明天就是王元踏上去省会的日子了。
其实王元家里青州府很近,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可以到了,按王元的想法是不需要这么早去的,但是老师秦贞却执意让王元早去,以便参加秀才间诗会,结实朋友,并进一步解释说,从乡试开始,一个人的仕途就开始了,你接触的人将不再是附近的人了,你无法知道你的同年往后将会走到哪一步,况且乡试不仅是同年,而且还是乡党,这是你以后重要的资源。
期不出门,八不回家,按照秦贞的要求,王元在二十八号告别春莲和老师,离开了王家庄,往青州府赶去。
当然这次王元不需要走着去青州府了,而是有了自己的坐骑,一匹温顺的马,这是老师特意为王元准备的,王元利用去老师家的往返的机会,学会了骑马,虽然不怎么高明,但是可以骑着走了。
王元辰时出发,申时就到了青州城,这是王元第一次踏进这个时代的城市。
牵着马走在青州城的路上,看着街边的林立酒肆,摩踵擦肩的人群,王元不由的生出了在后世的感觉。
赶了一天的路王元也有点累了,因此王元按照老师说的来到靠近贡院的地方,找寻客栈。
王元以为自己来的算早的了,可是看着贡院这条街上穿廪衫的读书人,王元才知道自己来的不算早了。
接连问了几家客栈,客栈都满住了,直到在一个较为偏僻的地方,王元才寻到一间客房,即使偏僻,房价也涨了好几倍。
让小二把马拴在后院,然后送上一点吃食,顺便烧一桶热水,王元吃了点饭之后,就去洗了个澡,由于以前骑马只是短距离的,这次一连骑了好几个时辰,王元的大腿根部磨破了,在洗澡的时候,把王元疼的直咧嘴。
洗澡之后,累了一天的王元,就睡觉了,平静中度过了他在青州的第一个夜晚。王元有种感觉,以后自己安心睡觉的日子不会很多了。
第二天,一大早,青州城的喧哗把王元吵起来了,洗漱之后,早餐是一碗豆浆和几根油条,换了一身衣服,王元带着好奇,去仔细的打量着这座城市,前世的时候王元来过青州好多次,现在看看与后世有什么不一样。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置齐郡。西汉武帝元封五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东汉至三国间,青州城为东方之重镇。西晋怀帝永嘉五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北魏献文帝皇兴三年拔东阳城,仍为青州刺史治。孝明帝熙平二年增筑东阳城南郭,即南阳城。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迁益都县治于东阳城,移青州府治于南阳城。隋为青州总管府治,后改为北海郡治。唐初复为青州总管府治,后又改为北海郡治。东唐重立,设青州府,为山东省治,因此越发繁华起来。
皇上加开恩科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因此山东各地的秀才齐聚青州府,走在街上不时的看到身穿廪衫的读书人。他们或在酒肆中高谈阔论,或与人低低私语,或在路边欣赏古玩,或者在低头神思,不管怎样,都没人去打扰他们,毕竟这些人以后可能就是官人啊。
王元漫步在街上,感受着这个时代的气息,听着街边的叫卖,看着远处有些熟悉的地理景色,越发的惬意起来。
王元的好心情就到此为止了,一辆马车的呼啸声打破了属于他的安逸,王元回过头来,看见一辆马车飞驰而来,街上登时叫骂声一片,但是马车的主人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看着路人飞狼狈样子,甚至越发飞加快起来,从王元的眼前驶过。
“什么东西,狗仗人势的家伙,早晚不得好死”这是王元的身边一个人开口骂道,看其穿着应该是一个进城买东西飞农家人。
“这位老乡请了,刚才那是谁的马车怎么这么嚣张啊,也不怕闯着人”王元开口问道。
听见有人问自己,那农人回头过来,看见一个身穿襕衫的人在问自己,知道是来参加乡试的,因此忙回礼道“听你口音也是本地人,怎么会不认识他呢?”
“我一直在家读书,基本不出门,因此对一些事情不是很清楚,听您的意思是刚才过去的人很出名吗”
那农夫摇摇头道“是很出名,只不过是坏名声罢了,此人是当朝宰相的小舅子,一直这么飞扬跋扈,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城里这样了,大家都习惯了”
“官府不管吗”王元继续问道。
“管,怎么管,谁敢管当今的宰相啊,以前也不是没人去官府告状,可是官府接了状子之后,就没有下文了,告状的人反而被地痞流氓打了,这样几次之后,就没人再去告状了,碰上了就冤自己倒霉吧”农夫无奈的说道。
再跟王元聊了几句之后,农夫就告辞了,急着往家赶去。
王元看着马车驶去的方向,当朝宰辅的小舅子,王元嘿嘿的冷笑了几声。
又逛了一会,时间到中午了,王元来到了青州城比较著名的酒楼,蒹葭楼,取自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时候的蒹葭楼已经有许多人在里面吃饭了,当然这个时候还是学子居多。
王元要了一壶酒几个小菜,慢慢的吃着,不过耳朵却没有闲着,看看能不能听到有用的信息。
这时一处声音引起了王元的注意。
“中秋节,快到了,正逢今年的恩科,据说省里和几大行首决定举办中秋诗会”
“这事我也有耳闻,传说青州第一才女孙青青也要参加,不知道是否属实”
“孙青青参不参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清风楼是要参加的,”
“奥,如果是那样的话青青姑娘参加的可能性很高了”
王元正要听下文的时候,大堂里传来了一阵呵斥声,原来是几个讨饭的引起的,掌柜的怕打扰客人用餐,因此在呵斥他们,让他们快点出去。
附近也传来了附和声,要要饭的快出去。
王元皱了皱眉,将小儿叫过来,让他那几个人馒头和一只鸡送给他们,待会自己一起结账。很快小二将东西送给了那几个乞丐并跟他们说是这些东西是王元给他们的,那几个乞丐深深看了一眼王元,拿着东西就走了。
由于这段小插曲,王元错过了自己想听的内容,因此又要了一壶酒,拿着到刚才谈论诗会的三个人那桌去了。
“这位兄台请了,刚才听到大家在谈论诗会的问题,自己是从外地来的,对这些不清楚,想请兄台详细说一下”
这桌的三人见是一个秀才来问,跟自己一样也不怪他偷听自己的谈话,况且人家还拿着酒来。
于是就详细的向王元说了中秋诗会的事情。
原来,每年青州都会举办中秋诗会,以前只要是秀才就可以参加,但是这次诗会正好是恩科的时间,青州来了大量的外地人员,人员众多,为保证诗会的质量,在诗会的门口将要进行一次筛选,只有答对的人才能去参加诗会,否则只能在外面看着了。
况且据小道消息说,本次诗会规模将会超过以往,青州的行首都会参加,才子佳人,所以才引起了这么多的关注。
了解清楚之后,王元向他们告别,结了账之后,在回去的路上,王元有点激动,以前自己总听人家说诗会,这次终于可以参加一次了,见识古代诗会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