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政治的延续,那么战争又由谁来接替呢?——政治,战争的另一个博弈战场。实际上无论是政治也好,战争也罢,对利益的贪婪涵盖了所有冲突的本质。战争和政治是相互循环的,他们没有谁先谁后,一个以谋略为主要武器,另一个把武力当作第一工具,到头来,胜利者永远是被人敬仰的英雄,失败者都是受人唾骂的罪人。两股相对的实力总是以此为基本手段为所得利益的最大化而开始的强夺和维护。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吗?在我看来,政治在博弈的过程中不仅仅流血,还有不服输,不甘心的眼泪。
海元589年,海神教的第三十七任大教宗尼禄威尔森与刚刚崛起的国王们签订了一份保证在接下来的年里互不侵犯的协议,因为这份协议,教廷在很多关键领域失去了对国王的压制。国王们也因为“束绳”的离去随心的发展,接下来的几百年里,他们成为海星大陆权力角逐的主流。更有一些国家因为怀着对教廷的怨恨,所以在很多事务上与教廷针锋相对,他们禁止海神教在本国区域内进行宣教,也禁止本国的国民去其他国家的海神教堂进行祈祷与膜拜。而好一点的与海神教廷也是打死不相往来,实行着你不犯我,我不犯你的政策。而海神教因为上一年的惨败大伤元气,短时间内很难恢复,所以对此时的境遇也只能委然处之。不过,忍受并不代表着接受,海神教虽然在前几年的战役中损失惨重,但根基还在,海神教廷在大陆上的信民还有不少,更可况还有那些特别能够鼓动人心的海神棍们,根基还很稳固,未来就可以再次明朗。不过接下来他们使用另一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比直接的战争更可怕的方式——阴谋。上一场战役的惨败,令海神教终于认识到了国王们实力的不可小觑,他们开始真正地对付他们。首先为了挽回教廷内部的颓势,他们对自己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上一任大教宗尼禄威尔森因为了签订那份给海神教廷带来无尽耻辱的协议,受到了几乎所有教内职员的斥责,最终被罢免,尼禄威尔森也在被罢免几年后抑郁而死。新上任的保罗维斯特大教宗刚上台就对教内职员进行了一次大洗牌,在民间名声不好的一律免除职务,驱逐出教廷;废除了很多不益于争取信民的教规,对内部教规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整改,重新制订了一些有益于争取信民的条令,海神教的面貌由此焕然一新。因为害怕国王们再次对自己发起战争,他们表面上向那些刚刚给自己带来莫大耻辱的国王们表示友好和忍让,很多事务上无偿给他们提供一些便利,教廷事务方面和国王们产生的摩擦他们会首先道歉,以此来淡化他们对自己的仇视,争取他们重新回到教廷的身边;背地里,蓄意破坏国王们的联盟,安排教廷内部职员寻机在一些国家之间制造摩擦与纷争,捣毁他们之间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令他们相互争斗,以此来实现对他们实力方面的削弱。最后,海神教又重新建立了一支“神罚卫士团”,卫士团首先从所有海陆的海神信民里挑选,不论身份,不论地位,而且与一些国王有深仇大恨的不仅录取,还会特别培养。海神教的所有这些举措为一百二十多年后重新多会失去的霸权埋下了伏笔。海神教在大刀阔斧地改革的同时,胜利的国王们又在做些什么呢?初始为了对抗强大的教廷,他们建立了坚固的同盟,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所以才能在上一场大决战时以少胜多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海神教。然而战胜了海神教廷没多久,同盟就完全的解散了,刚开始他们之间还算安静,仅仅十几年后,他们就开始为土地、财富等和自己以前的盟友进行着各种争夺。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夺,有争夺的地方就有战争,有战争的地方就有战争效应,他们之间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定律。海元596年,北海陆上综合实力还算强大的特尔尼国对邻近的布拉默小国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的侵略战争,战争结束,特尔尼国吞并了布拉默的大半国境。这场战争结束之后,其他国王间的战争也开始零星地出现,紧接着,一个挨着一个,国王们之间相互的战争充斥着海星大陆接下来的一百多年历史。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战争的结局是国与国之间实力的两极化,强国愈强,弱国愈弱,一些国家最后威震了某个海陆的一方,一些国家的名字最后只能出现在历史的某一页,某一角。海神教的实力在一百多年里逐渐地恢复并比以前更为强大,可惜国王们还没意识到接下来谁才是刀俎,谁才是鱼肉,相互之间依然战的不可开交。战争期间,海神教廷收留了很多战败国的流民、亡国军队以及能人志士,这些人最后变成了海神教廷最隐秘也是最危险的武器,他们被教廷接纳、洗脑、训练并在最后委派到他们所仇恨的国家暗处进行各种破坏敌国稳定的活动,制造各种消耗敌国实力的事件,被他们袭扰的国家在对付这些教员的同时还要应对周边其他各国的觊觎。有些国王们的土地虽然越来越大,国民越来越多,国家的危急却越来越明显。海元713年,整个海星大陆战乱频频,流民四野。此时海神教则已经充分准备了一百多年,海神教重新夺回大陆主导权的时机已经成熟,所以,海神教廷正式开始向相互争斗的国王们发难了,海元713年9月,海神教第四十九任大教宗盖德克塞斯发布了一条教谕,谴责国王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海神的意愿,穷兵黩武,你争我夺,致使海神的子民没有安定的生活,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命令这些国王们停止战争,亲自去海神总教廷—海神殿向海神忏悔认罪。国王们收到教谕后还没感觉到教廷的强大,所以根本没把海神教廷发给他们的教谕当回事,还想着自己的先辈们曾经带领部下用长矛在人山人海中活捉了他们的教宗,全歼了他们的骑士军团,他们也行。所以,国王们继续自己的争斗,把海神教的教谕使们晾在了一边。海神教廷的大教宗一见没有一个国王当自己是回事,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既然“友好”的方式不行,好吧,换一种方式。海元714年,海神教正式宣布对海陆上的国王们宣战,为了备战,海神教的四个分大陆总教廷提前两个月在本大陆调集了一支四十万的神罚骑士军团,授命惩罚不把教廷放在眼里的国王们。海神教总教廷所在的中大陆则召集了一支接近百万的骑士军团集结在总部旁的科罗拉山脉,十万为一个军,一万为一个队,一千为一个分队,集结完毕由中部向四周讨伐。战争以海神教的一路势如破竹开幕,海神教突然的强大令国王们难以置信,不过在一段惊慌之后他们开始稳住阵脚,然后开始相互结盟,团结起来对抗比以前更强大的海神教廷。不过此一时,彼一时。海神教精心准备了六十多年,军事实力已经比以前强大了很多,而且得到了几乎所有海民的信赖。国王们的情形就是另一回事了,暂时的结盟,无论是军事素质,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和配合都大不往昔,他们此时不仅要对抗强大的海神教廷,还要防着身边的盟友,所以战争的结果已经决定了。这次大决战不像上一次,每一块大陆都有一次大决战。以中海陆为代表,中海陆的大决战在中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大峡谷展开,海神教与国王们的军队分别集结在峡谷的东西两侧,战争之前,海神教的大教宗又一次亲临战场,而且在战争之前,大教宗对他的骑士军团发表了一段澎湃激涌的演讲,这段演讲即使是在战争结束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海星大陆学者诵读的首选:勇士们,今天能和你们战斗在一起,是我此生最大的荣幸。你们才是真正的骑士,因为你们在海神的意愿快被遗忘的时刻站了出来;为了海神的信念不被淡漠,海神的子民不再受苦,用你们宝贵的生命去和这些丑陋的恶徒们战斗。骑士的意志不是为了夺取敌人的头颅而杀戮,而是为了保护将要被肆意夺取的脆弱生命而奋力一战。当你们站在这里的同时,手无寸铁的海民正在默默地为你们祈祷,他们不仅是在祈祷战争之后自己的生命不再被任意肆虐,也在祝愿他们正义勇敢的英雄能够平安的归来,你们是海神派给他们在这世界上最可靠的守护者。所以,为了这些单纯善良的海民生命不再被践踏,去战斗吧!为了伟大海神的意愿不再被亵渎,去战斗吧!为了这个世界不再出现无助的眼泪,去战斗吧,请带上我!虽然我不能挺起厚重的长矛,但是我能在你们身后用最衷心的祈祷默祝你们战胜敌人,平安归来。骑士们,你们对脆弱生命的珍惜,你们对博爱信念的维护,你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都预示着——胜利最后一定会属于你们。战斗吧,我的勇士们!演讲结束之后,海神教的骑士们集体做起了海神教的感恩仪式,吟唱海神教的教歌,只见整个安第斯山脉都仿佛沐浴在海神教骑士们的圣洁之音下,不仅如此,国王们的军队士气因此跌落了一半。决战以海神教骑士们的首先冲锋开始,骑士们的喊杀声充斥了整个波斯基峡谷,胯下海马带着的奔涌的洪流席卷着冲向国王们的阵营。此时的国王卫队,数目虽然众多,战前士气都跌落一半了,此时更是被吓得颤颤发抖,他们从来没有在战场上见过这样的气势,对面的军队简直无视他们摆起的矛垒和围起的利枪阵,自己来到这里是为了活着,国王们此时已经想的不是胜利,而是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他们还幻想着战后如何在这片大陆立足,所以他们并没有坚持多长时间就开始溃退。与此同时,海神教的骑士们则比以前冲的更猛、更快了,决战由对峙直接演变成一方对另一方的驱杀。大决战仅仅持续了一天,因为决战的进行不是对抗,倒像是冲刺与逃亡的比拼。战争结束,国王们的联合军团基本上全军覆没,还有几个国王把命都丢在了那场决战中;海神教一方,基本上没有多少损失,“安第斯战役"以海神教的大胜而告终。中大陆的大决战刚结束没几天,其他几个大陆的战斗也结束,都是以海神教的完胜而结束。战争之后,国王们去向海神教谈判、求和,海神教提出的所有要求他们都不带一丝犹豫的答应。
海元716年,海神教第四十二任大教宗盖德克塞斯与战败的国王门签署了一份新的协议,协议的名字叫做“维斯特协议”,是由大教宗盖德克塞斯命名的,为了纪念一百多年前那位带领海神教重新走出颓势、迈向新生的保罗维斯特大教宗。协议过后,海神教重新主宰了整片海星大陆,而且再也没有被颠覆过。